因為故宮博物院雍正文物展的關係,對於雍正感到興趣,接連看了一些書籍。
之前看到馮爾康的雍正帝,這次的易中天的品人錄當中的雍正介紹
(品人錄尚介紹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等歷史人物)
大陸學者的歷史觀與台灣學者稍有不同,或有唯物史觀的關係,看文章大概能分出是大陸的學者或是台灣的學者。
易中天對於康熙和雍正這對父子的介紹(如此父子)與電視版中雍正王朝的脈絡很像。現今的學者大都能認同雍正是正當的繼承皇位(非弒君或篡位),或許很假、或許隱忍,但最終胤禎得到了皇位。然雍正繼位後對於兄弟的殘忍與政治的迫害也是造成雍正帝帝位得來名不正的原因,固然人們較同情弱者,但也是因為雍正對於兄弟之間的迫害所致,加上擁立的功臣年羹堯與隆科多相繼被整肅,更讓人覺得雍正欲掩蓋某些「事實」。
雍正對於錢名世「名教罪人」的「出奇料理」、楊名時自費修築河道的「出奇料理」,尤其是對曾靜的「出奇料理」更是一絕,古今第一料理。
雍正建立的政治制度,包含密摺與養廉銀等都是專制制度中,很大的變革,但因人而有所改變,雍正一去,乾隆朝照樣出個和珅這樣的大貪官,這是帝王政治無可避免的宿命,因為只要君主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變局。觀乎秦一統天下的格局,正因為奮六世之餘烈,都沒有昏庸之主,加上東方各國都有各自的失誤,終造成大一統的格局。
雍正繼位之時,國庫僅存八百萬兩,只五年成長至五千萬兩,雍正很勤奮,每天批奏折要七、八千字,說是過勞死亦可。只可惜短短十三年,但處於那個時代(1723-1735),西方的變局已經開始,雍正也無法去改變古老帝國沈重的步伐,無法在歷史巨輪中有新的變局,這是雍正的侷限,當然即便是別人,也未必能改變中華帝國這艘船必經走過艱辛的一段路程。
這或許也就是歷史的偶然,但也是歷史的必然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