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7日

一代軍師諸葛亮 讀後感想

作者: 朱大渭  梁滿倉
出版社: 麥田
書系: 重說.史
出版日期: 20091119








這是一本以諸葛亮為題材,總觀三國的歷史。
當中提出不少觀點與傳統的史觀見解不同。
比方作者檢討「隆中對」的得失,提出隆中對中橫跨荊益兩州就隱含非常嚴重的問題。從三分荊州到孫吳襲殺關羽乃至夷陵之敗,才使諸葛亮重新去思考這個重要的問題。因為跨有荊 州是與東吳的立國政策有所違背,根本就無法外結好於孫權。

又如傳統觀念認為關羽對孫吳的不理睬導致北伐曹操之時,受到孫吳從後偷襲而兵敗,但作者提出即便關羽善待吳國,也未必能避免呂蒙的偷襲,因為得到荊州對吳國來說非常的重要。猶如借荊州說,作者導引趙翼借荊州之非的論點就非常令人激賞,其文如下:
且是時劉表之長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後,備卽表琦為荊州刺史,權未嘗有異詞,以荊州本琦地也.時又南征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皆降.琦死,羣下推備為荊州牧.(蜀先主傳)備卽遣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亮傳)又以關羽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駐江北.(羽傳)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飛傳)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雲傳)遣將分駐,惟備所指揮,初不關白孫氏,以本非權地,故備不必白權,權亦不來阻備也.迨其後三分之勢已定,吳人追思赤壁之役,實藉吳兵力,遂謂荊州應為吳有,而備據之,始有借荊州之說.抑思合力拒操時,備固有資於權,權不亦有資於備乎.權是時但自救危亡.豈早有取荊州之志乎.羽之對魯肅曰:「烏林之役,左將軍寢不脫介,戮力破曹,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肅傳)此不易之論也.其後吳﹑蜀爭三郡,旋卽議和,以湘水為界,分長沙﹑江夏﹑桂陽屬吳,南郡﹑零陵﹑武陵屬蜀,最為平允.而吳君臣伺羽之北伐,襲荊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荊州之說,以見其取所應得.此則吳君臣之狡詞詭說,而借荊州之名遂流傳至今,並為一談,牢不可破,轉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論也.


這本書對於三國的很多歷史概念,會有不同的見解。唯當中很多的地名,如能有圖搭配,讀之更易,不然若是對揚州、荊州、益州等古地圖毫無熟悉的讀者,無法連貫殊為可惜。